2008年7月29日星期二

黄河之水天上来




“早知道黄河的水干了,还修TMD那个铁桥是做啥呢?”
这是张佺那天晚上唱的一句歌词,听着他唱出来和只看字面意思感觉完全不一样,它没有看上去这么蛮横直白,而是在兰州话的土堆中打了个滚之后变成了一句憨实而幽默的谶语。当然,我想他道出的是那种活生生的草根式浪漫主义在现代化中的灭绝。就像他自己说的:儿时在黄河的水车边的那些胡思乱想如今已经被时间冲刷地支离破碎。其实是自己过了做梦的年纪,也不能都怨社会。
好在黄河是不会干的,因为黄河之水天上来嘛。
前段时间去兰州,我特意在黄河边坐了一下午——银川离黄河还有段距离,而且河道太宽,没有那种滔滔不绝的气势——这里不一样,河水自山谷中,裹挟着青藏高原的冰水和黄土高原的泥浆,打着漩涡、气势汹汹地流经城市,对两岸的人和高楼大厦根本不屑一顾。天色黑了下来后,对岸的河边冒起了音乐喷泉,糜烂的彩灯与音乐配合起来取悦人群,而黄河水还是以亘古不变的节奏,翻滚着、奔流着。人看久了会眩晕,弄不好会掉下去。
张佺的演唱也有那种黄河水特有的土腥味,和一丝被风化了的柔情,还有冬不拉和口琴、口弦子,让人暂时忽略了这个被甲醛、电锯和骰子盅统治的周遭世界。尽管忙碌的酒吧老板和服务员以及本地乐手们还不习惯让演出的声音盖过自己的恬噪声,但为数不多的观众们还是在投入地倾听,这真是本地难得的场面。我也是一直站着看完了演出,并且也没有服务员因为我挡了座客的视线而要求我在蹲着和出去之间二选一了。说明大家都在进步。

2008年7月24日星期四

究竟谁更懂中国?


看了《功夫熊猫》,不禁又被好莱坞模式化的电影生产所折服。还是那种看到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故事,但却无法不按部就班地看到完,连眼都不忍心眨一下。最后阿宝果然打败了大龙,过程也不外乎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那一套。但他的制胜法宝却出人意料——空白的神龙宝典。作为正邪两方矛盾的焦点和故事的线索之所在,所有中式武侠故事都少不了“秘笈”、“宝典”之类的贯穿,但在这部迎合2008中国热的商业大片中,一部无字天书却成就了其中的最高境界——对自己的认识。在漫长的磨练之中,能认清自己本质的才能洞悉天机,从而成为最后的胜者。不再是成王败寇式的纯武力对决,美国人以他们所理解的功夫为中国人上了一课。当然好莱坞不会把阿宝塑造成一个一本正经的求道者,反而将叛逆、调皮、幽默甚至懦弱等一些最普遍的人性赋予了这个角色,使他在成为神龙大侠的过程中能博得笑声和每个普通人的共鸣。

特技特效、情节设置、视觉冲击力等好莱坞电影的看家把式在这里就不废话了。但就内容来讲作为商业片的《功夫熊猫》里无处不在的禅味却让任何港台武侠片和以更懂中国文化自诩的国产电影相形见绌。“从来就没有意外”、“害怕宿命的人往往会与宿命不期而遇”、“昨天已成历史,明天尚未到来,今天才是上天赐予的礼物”、“消息就是消息,哪有好坏之分”等这些让人回味无穷的台词以及乌龟大师在桃树下的颇似禅宗公案的阐释,让我们领略了真正的东方智慧的精髓。向来以商业运作见长的好莱坞电影在内涵上竟也能做到如此高度,并且以人人都能懂得的方式,这就是艺术吧。这对哪些动辄以向好莱坞看齐、东施效颦般地烧钱做大场面、以为把打打杀杀、恩恩怨怨拍得露骨就是艺术的张艺谋、陈凯歌之流,确是莫大的嘲讽。

在中国热的全球化市场背景中,以制贩中国文化为噱头的电影层出不穷,当李安的《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后,刀光剑影、上蹿下跳的中国功夫片更是蔚然成风,充斥荧幕的不是“人就是剑、剑就是人”这种故弄玄虚的胡话,就是“满城尽是大波妹”之类的恶俗审美,其所宣扬的终极价值不外乎江山美人、武林盟主等陈腐玩意儿,好像为了欲望和权势,每个中国人都会嗜血成性似的。这种对东方价值的烂俗化贩卖无异于挂羊头卖狗肉。但市场不在乎这些,只要是明星们在里面打得热闹,让我们在现实中受阻的种种欲念得以宣泄,就是好片,管他狗肉羊肉反正都是肉!

好在好莱坞是成熟的。他们知道怎么使用这些文化符号,知道怎么炮制情节,知道怎么调节火候。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杜绝妄念——正如阿宝在神龙宝典中看到的那样——认识自己的本质,深谙万化之机,所以他们能够把别人的故事讲得精彩入神,能够永远引领市场而不是迎合市场,从而成为大赢家。

同样是表现中华文化,看看人家那活灵活现的五侠客,再看看我们这五个呆头呆脑的福娃,唉~~~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2008年7月20日星期日

人文奥运有感


“人文奥运”是什么?
去邮局寄CD,被告知在奥运期间(虽未明说但从截止至10月31日可以想见)一切光盘均被拒绝邮寄,虽然“上级命令”中具体所指为“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以及内容淫秽的非法出版物”,但为了保险起见,所有光盘都被视同为上述“非法出版物”而遭禁邮。前不久去寄效果器也被拒了,得到的是同样的理由,“所有直流和交流电器都是危险品!”,要学会见怪不怪,我这样说服自己。邮局的做法倒也省事,但作为安分的公民,总觉得有种被剥夺了什么的感觉。
百年不遇的大地震不但没有浇灭国人对奥运的热情,反而成为群体亢奋的兴奋剂,在他们心中,悲痛总能化成各种各样的力量,这种心态的确难能可贵。
不知那些在申办成功时欢呼雀跃,但在奥运工程中又失去家园的人现在作何感想,不知道那些完工之后就被轰出京城的民工作何感想。尽管下岗工人还在为孩子的学费发愁,尽管刚被征了地的农民因看不起病只能祈求菩萨保佑,但是,被宝丽板统一包装的街道和夸张的建筑向全世界证明,我们真的富了!
“人文奥运”注定只是个名头,就像粉刷匠用的涂料,可以是红色的,也可以是黄色的……